11.2万亿纳入央行信息监管 中国连结数据长城
2003-07-02
 

  金融管理之防火墙运动

  编者按 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早已不容回避,倘若不能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中国金融、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甚至会一同遭遇灭顶之灾。化解金融风险的出路无非三条:一是在国家监管层面,出台更科学、更有效的监管制度并确实执行,二是金融机构内部更有效的自控管理变革,三是推进产权改革,使商业银行回归明确所有人,使其产生强烈的控制风险和增加盈利的内在驱动力。前二者是方法论,关键在透明化和相互监督,后者是发动机,解决人性动力;前二者是制度创新,后者是创新动力源。

  诚然制度动力最重要,但《21世纪管理》还是渴望,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各方面推进哪怕是一丁点的理性建设。故此推出这个“防火墙运动”小专题,为金融业加强管理、防范风险鼓与呼。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6月9日宣布,已实现全国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将可以查询客户资信状况,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该系统是由央行牵头、历时5年搭建的防范风险的“数据长城”,所有的中资、外资和合资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都参与到了其中。

  如果给这个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运作一个具体的形容,那就是:有关人员一旦取得授权,在系统的查询界面上对一个企业进行查询,关于该企业的基本概况、信贷业务历史记录和有关负面信息都可以尽收眼底。这里的有关人员包括,企业正在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和央行的有关部门。当然,前者看到的信息中有些是经过屏蔽和处理的,因为其中涉及到其他商业银行的商业机密。

  这就是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助理巡视员梁明高办公室中所看到的系统使用状况——这意味着,今后收到借款人申请之后,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向央行数据库查询借款人的有关资信状况,以防止个别客户乘机多头贷款,甚至浑水摸鱼,骗取贷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了。”梁明高说,“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可以在多家银行申请贷款。”由于涉及到各自的业务和商业机密,过去各个银行之间对客户的资料是保密的。这样就使得要全面掌握企业信用状况难上加难。要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就必须打破各个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连通的状况,使得关于企业的信息彻底“通畅”起来。

  “这个系统目前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决策的依据和参考。”梁明高说。根据央行的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5月底,该系统已录入近400万个借款人各项人民币贷款11.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79%。借款人基本涵盖了除自然人外,所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借款人。6月30日,本报记者对梁明高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数据汇聚搭建透明化平台

  《21世纪》:央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梁明高:这个系统是一边建设一边发挥作用的。从原理上讲,这个系统脱胎于央行在1996年推广的贷款证。但是因为贷款证的局限,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开始把借贷人的信息通过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

  这个系统的结构是:各省里每个地级市有一个数据库,里面记录了一个城市中所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数据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数据。实现省级的数据联网后,所有这些城市的数据会汇总到一个设在省会城市里的省级数据库里,这样该省内注册的的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情况对于该省商业银行来讲就是可以查询到的了。

  到2000年,所有的省级数据库基本建好,省内联网查询没有问题了,之后就是建设全国性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了总行数据库里。央行在2002年底就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这样省级的数据相互也连通了。整个系统的建设是由央行牵头来做的,总投资大概在2亿元左右。我们和一些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银行,比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的系统做了接口,以便传输数据。对其它的一些信息技术不那么发达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央行提供了上传信贷资料数据的软件。根据要求,各行必须在1999年底与该系统联网,这无形中也促进了其他银行加快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这个系统,各商业银行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信贷资料,央行可以对全国的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数据进行统计,提取和分析,比如全国的贷款在各个地区和行业的分布等等。

  《21世纪》:这个系统中的有关企业的信贷数据分几种?分别通过何种途径获取?怎样获取?

  梁明高:系统中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分3种:第一种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基本信息,比如企业的名称、注册号、营业执照期限、法人代表名称、企业财务状况、发行股票债券情况等等。基本信息要求企业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贷款卡是央行1998开始推广使用的,一个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之前必须向央行申请办理贷款卡,在申请过程中,其有关资料就已经进入系统。企业的贷款卡每年必须由人民银行进行年审,年审过程中,企业要向人民银行递交经过会计部门审计财务报表等资料,年审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查其基本消息的准确度,看有否变更。

  第二类信息是信贷业务内容,比如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以及贷款质量情况等。这是由商业银行来提供并且录入的,为了确保信息及时录入系统,总行还为此配合出台了一个规定,硬性要求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提供客户信贷业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流向基本上是从企业注册城市到省,最后到总行——企业在异地发生信贷业务的时候,资料要传回它的注册所在地。比如说,北京的企业在上海贷款,信息要传回北京,因此要想查询企业信贷情况,只需要在其注册地查询即可。

  第三类信息就是企业有关的负面信息。比如欠息、司法记录、违规情况、贷款逾期等等,这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提供的。对于这些信息,正在审核该企业贷款申请的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人民银行的授权进行查询,以全面掌握借贷企业的信用状况。当然,对于有重大不良信用记录的高风险企业,是可以通过系统及时向金融界进行披露的。这样可以提醒各个金融机构合作防止和减少金融风险。

  《21世纪》:该系统已录入项目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0%左右,那么剩下的一些没有录入的数据是哪些资料?为什么没有把自然人,也就是个人信贷咨询包括在里面?

  梁明高:我们确实并不是把所有的信贷资料都完全录入了该系统,这里大多数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贷款,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信用社因为没有微机联网,或者由于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是没有录入系统。但是总体来说,系统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对于这些已经录入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信贷信息,也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说,国家有关行业分类标准就是最近刚刚制定和推广下来的,国家对企业大中小型的划分标准也尚未确定,一旦这些标准完善和变动,这个系统的数据的录入和分类也会随之改变,变得更加详细和完善。

  至于个人信贷咨询,这个系统是从1998年开始建立的,那时候个人消费贷款所占比例非常小,直到2000年左右,个人消费信贷才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因此从建这个系统开始,出于历史原因,我们是把个人信贷咨询这块排除在外的。未来这一块肯定也是要建立类似系统进行管理的,但是到目前为之,这个系统中还没有要加入个人信贷这一块内容的打算。影响未来的监管模式

  《21世纪》: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对于不良贷款的控制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梁明高:经过授权,各个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该系统检测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状况,但是汇总的资料,目前只供给总行。但是根据这个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将来货币政策研究部门这样的研究机构,还是金融监管机构,比如银监会,将来我们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关资料。从长远角度看,这个系统对于监管部门来讲,确实是可以控制信贷风险的:比如说我们有规定,一家银行的贷款不能超过企业整个资本金的多少,一旦银行违规操作,从系统里是可以查出来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个系统也是他们控制贷款风险的工具。商业银行应该要学会利用这个平台去查证企业的信息,去控制自己的贷款风险,因为单个企业的贷款和信用状况在这个平台上实际上已经完全透明了,系统能够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重要的信息咨询,贷多少贷不贷实际上是要商业银行自己去决策的。

  所以说,工具在这里,关键是怎么用的问题。这些数据必须是为某种目的来服务的——有关部门要提出要求,通过授权,就能得到服务。换句话说,如果有关部门不想使用这个工具,那么数据再充分也形同虚设。

  《21世纪》:该系统是否能够像国外的征信系统那样,变成以市场化方式经营?今后该系统将会如何发展?

  梁明高:目前关于这个系统的很多东西还不确定的,比如说,大到是不是要变成以市场化方式经营,小到其他机构要想查询要取得一个授权的话,该由谁来授权——是由央行总行进行授权,还是总行和银监会一起协商进行授权?系统从技术方面来讲要不断优化升级,从大环境讲,央行在牵头研究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的建立,随着商业银行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系统也要随之变化,因此,还没有到你说的那一步。

  现在整个系统在试运行并且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做一些数据分析和报表供内部查阅,但是如果真的要想对外提供服务,估计要等到明年了。



 
 
 
基金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ipv6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版权所有 © 2003-2008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First-Trust Fund Management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256号 华夏银行大厦36-37层 邮政编码:200120